北宋大相公_第四百七十九章 交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七十九章 交流 (第3/10页)

   在话本中,亦可寻出不少宋时民间妇女缠足的证据。如《碾玉观音》中的女主角秀秀,刚亮相时说话人描述她是“莲步半折小弓弓,莺啭一声娇滴滴”。因是小脚,故随崔宁出走时行不多远,便脚疼走不得了。《错斩崔宁》中的小娘子,出门“行不上一二里,早是脚疼走不动”,肯定也是小脚无疑。

    妇女缠足的普及,肯定是多种因素促成的,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有效地限制了妇女的行动。林语堂便指出:“缠足是妇女被幽禁、被压制的象征,这个说法并不过分。宋代的大儒家朱熹也非常热衷于在福建南部推行缠足的习俗,作为传授中国文化、提倡男女隔离的一个手段。”(林语堂:《中国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缠足作为隔离女性的手段,在元代伊世珍《琅嬛记》中即曾提到:“圣人重女而使之不轻举也,是以裹其足,故所居不过闺阈之中,欲出则有帷车载之,是无事于足也。”流传于民间的《女儿经》对此有通俗的解说:“为甚事,裹了足?不因好看如弓曲;恐他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拘束。”

    裹足其实是为了裹心,于是除了外在拘束的缠裹小脚,两宋时着重内在思想控制的女教也大为兴盛。女教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礼记》的《曲礼》、《内则》诸篇中便记录了不少女子的为人之道、行事之仪。到两汉刘向编《列女传》、班昭著《女诫》时,女教的内容已经颇有系统了。两宋文人儒士则又将女教推到一个新的阶段。宋人对传统女教的更新,导致了女教、女性.伦理道德、妇女生活发生了一系列的显著变化。例如,班昭在《女诫》中,是主张女子应与男子一样读书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