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忘的角落_第四章 被用坏的工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被用坏的工具 (第5/17页)

双关,即表示“汉”“疆”不能连写,应找其他字代替,又巧妙的点出了北魏原来的国名“代”,成了“代国强盛”之意。

    鲜卑人看了崔浩写的这个墓志铭,都连连点赞。

    在最高统治者眼中,再红的人,也只是个工具,总有被用废的时候,崔浩最终惨死北魏。凶手是谁?

    置他于死地的,正是魏太武帝拓跋焘。

    崔浩深受拓跋焘宠信,再加上他推荐大量汉族知识分子进入北魏中枢,汉化改革触动了众多鲜卑贵族的利益,逐渐被众多鲜卑贵族所

    嫉恨。

    汉族官员与鲜卑贵族的争斗由来已久。就在拓跋焘征讨赫连夏国之前,北魏高层就是先征夏国,还是先征柔然,展开过激烈的争斗。

    崔浩主张先征夏国,而鲜卑贵族们主张先征柔然。其实,这两种主张都有各自的道理,就如同足球淘汰赛先踢主场好还是先踢客场好,无定论。

    崔浩的主张是出于公心,而鲜卑贵族的主张,更多的是出于私心。

    鲜卑贵族看中的,是柔然在漠北千里草原牧场上的那些牛羊。他们从两次征讨柔然中尝到了甜头,还想抢第三次。对中央财政不发工资,全靠抢劫和赏赐的北魏官员来说,这,很重要。

    还有第三种主张--先征辽东燕国,当然这是少数派,只有两个人支持,一个是尚书令刘洁,另一个是尚书左仆射安原。

    刘洁是匈奴人,安原是西域安息人(伊斯兰人种,白种人),但二人祖辈都有一段相同的经历,都在慕容燕国做过官。打回老家去,衣锦还乡,这可能是二人主张伐燕的动机。

    争论的结果是,拓跋焘采纳了崔浩的主张,因为,崔浩又一次发挥了他的专长,说服了拓跋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