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二十三章 祝枝山显露真身 (第5/5页)
进行大赦,就有了充足的理由,因为在法理上,不可能有人比理学宗师更权威。 刘宗周对“国君死社稷”的解读是崇祯必须死守京城,等于给崇祯帝插上了殉国的标签。如果做另外一种解读,只要还有一寸国土,国君就不必死守一处,京城不是非死守不可,崇祯帝完全有可能善终。 历史上此类案例比比皆是,不要太多。唐朝皇帝动辄逃出京城前往蜀中等地避难,玄宗、代宗、德宗乃至后来的僖宗都是如此。宋朝更不必说,最后一寸国土是在海面上的一艘大船上,也依然不违反国君死社稷之意。 然而刘宗周做了此种权威性解读后,无人敢反驳,连崇祯皇帝也不得不认同。实则天子以四海为家,无处不是家,无处不是社稷所在,这才是大一统帝国对“国君死社稷”这句话最合理的解读。 况且既然不愿意转移,对逃亡隐匿的生涯深恶痛绝,也就只有走这一条路。虽然漫长艰难,却是唯一可行可靠的路。然而,萧妮儿却成了这条路上第一块绊脚石。 周鼎成在庙里客房里对萧妮儿做了一番剖析,给她解释她跟况且的事如何不可行,即便真想要跟况且在一起,也不是现在,而是等况且和石榴正式定亲,甚至等他们完婚以后,再设法劝说石榴,允许况且纳她为妾。 萧妮儿听了周鼎成的条分缕析,懵懵懂懂明白了几分,知道事态的严重性。她原以为况且已经定了婚事,这样就是少奶奶容得下容不下她的问题,现在却变成了石榴愿不愿意当这个少奶奶的事了。 “大哥,你说怎么办?只要为了他好,我宁可自己去死,也不会连累他。”萧妮儿眼中噙着泪珠,表明心迹。 “你应该这样做。” 周鼎成当下说出一番想了一夜才想出来的山人妙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