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打工那些年_第358章 曾经沧海已桑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58章 曾经沧海已桑田 (第1/5页)

    阿婵父女俩只停留了两天就要返程了;离开前,镇长在镇上的“望江楼”设宴替父女俩饯了行。

    婵爸爸对自己的此行很是满意,他不仅看好七星漳,还看上了七星漳周边的近千亩低洼田;随身携带的两卷胶卷都拍的所剩无几了。

    因离植入珍珠胎胚的时间还有两个多月,婵爸爸回去跟几个同行商议后再过来;具体的合作办法和需要政府修缮的地方会与我直接沟通。

    解放初期,为了解决5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国家发出了“围湖造田”的号召,并率先在中国的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周边的浅洼和湿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造田运动;而我的老家,地处洞庭湖的西部,河汊交错,湿地遍布,围湖造田以后,尽管新修了大量的水利排灌工程,但垸内还是留下了不少的内湖、内河和像七星漳这样的低洼农田。

    由于围湖造田的原因,致使古老的洞庭湖从最早的2600多平方公里的湖面,最终只留下了800多平方公里的湿地面积了;而每年秋末到来年的春末,是洞庭湖的枯水期,加上湘、资、沅、澧等四大水系从云贵高原带来的泥沙冲积,抬高了湖床,枯水季节只留下湖心的几条主航道来维系着从各水系的中游直下岳阳的水上运输线;只有等到云贵高原的梅雨季节带来的大量雨水顺着四大之流奔腾而下,方能再现800里洞庭湖面烟波浩渺的醉人壮观!

    随着国家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遇山穿洞,遇水建桥,如今的洞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