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百二十七章 相似的帝国病 (第2/5页)
只能继续道,“好战的声音往往比和平声音更大一些,哪怕他们人数不占优势。民族主义口号容易激发公民对国家的支持,法国人现在面对的局势好处在于,殖民地的反抗是可以进行舆论压制的,而不像是当初张伯伦首相面对的希特勒,不断的在羞辱英国激发英国开战的民意。” 英国在二战之前,已经因为一战的惨重损失,在政策上极力避免世界大战再次爆发。这也是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得到支持的原因。 但英国能够做出的让步优先,尤其不能出卖法国,大陆均势是英国外交政策的底线。换句话说只要法国沦陷,英国和德国开战就是不可避免的。 英国可以接受一个比德国弱的法国,但不能接受一个连做德国对手资本都没有的法国。 一旦法国被击败,英国亲自下场拼命就是不可避免的。除非发生什么不可理解的事件,让张伯伦首相一直等到苏德战争爆发。 德国和苏联开战,而张伯伦侥幸还是首相,以张伯伦的作风,是绝对不会像丘吉尔,燃烧自己照亮美苏的。英国在世界大战有两种民族,一种像是张伯伦那样的人认为,只要世界大战爆发英国的霸主地位必然会丢失,但绥靖政策面对德国不断的宣传羞辱,是一种不稳固的民意。 而丘吉尔那种如同斗牛梗一样,葬送英国的未来潜力,却可以通过宣传大英帝国的荣光,在世界大战当中获得民众支持。 最终导致了英国的主流民意从支持绥靖政策,变成了和德国人拼命。从法国沦陷之后,德国指望还能和英国签订一个条约维持和平,本身就成了一厢情愿。 希特勒不明白,英国绥靖的底线已经被他亲自突破了。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是怎么出工不出力的问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