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1章 (第2/3页)
还有事半功倍的地方。邓绥听完,让几人退下。 在几人走后,刘隆说:“此事正如都水校尉所言,需要人去实地勘测,做出预算。” 邓绥点一点头,说:“我命几名谒者前往吴郡和会稽郡探测。至于张校书郎推荐的马臻,到可以叫来一试才能。” 刘隆听了,说:“建湖筑堤需要性格刚强、专业知识扎实以及清正廉洁的官员,不知朝堂之中何人能担此重任。” 在国家危难时修筑水利工程,必要慎之又慎,若遇到刻薄暴虐的官员,说不定就会引发民变,与初衷背道而驰,得不偿失。 邓绥闻言会意,说:“先派人去勘测,然后再决定,这样一来一回离正式兴建水利工程还有一段时间,足够在朝野找到合适的人才。” 刘隆回道:“如果找不到十全十美的人,那就派多派几人协同工作。” 说到这里,刘隆想起东汉现在的律法规章粗疏,人治盖过“法治”。地方的治理更多依赖官员的自身素质,百姓期盼父母官是一位廉洁公正的青天。 除了地方官,大多数延尉揣摩上意,以执政者的意志为法律,执政者更是能随意破坏法律。规章制度有时很难约束君王和官吏,而且又粗疏。 慢慢来,慢慢来,刘隆在心中对自己说道。 虽然很多人说清朝是封建社会的余晖,但不可否认,不管物质人口,还是文化制度方面,清朝经过历代朝代的积累,处在封建社会的巅峰。 处在底部当基石又能看到未来的刘隆不免对未来的一切心生羡慕。他想要大运河,想要“苏湖熟,天下足”的苏湖,想要“衣被天下”的松江府,想要苏堤白堤,想要绵延数千里的捍海塘…… 然而,大汉什么都没有,甚至还要他从无到有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