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色_第三十九章 范亨的任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九章 范亨的任务 (第2/3页)

船总吨位的68%;舰艇达369艘,占被击沉舰艇总数的38.5%。

    相对于导弹而言,传统的鱼雷的作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只适合于攻击海面舰船或者是岸基防御工事,或者用于海下潜艇的进攻方式,而不像导弹那样天上地下水面都可以应用,其作战半径也比导弹小很多,如果不是深水作战的特殊性以及价格低廉的话,这东西估计是要处于淘汰阶段了。

    国内的鱼雷武器,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基本上还是与苏俄所研制的鱼雷一脉相承的,其技术性能也仅仅是停留在二十世纪初的热动力鱼雷上,也就是俗称的蒸汽瓦斯鱼雷。

    而在国外,鱼雷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了。

    一九三八年,德国首先在潜舰上装备了无航迹电动鱼雷,它克服了热力鱼雷在航行中因排出气体形成航迹而易被发现的缺点。一九四三年,德国研制出单平面被动式声自导鱼雷,它可接收水而舰艇的噪声自动导鱼雷,提高了命中率。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又发明了线导鱼雷,发射舰艇通过与鱼雷尾部连接的导线进行制导,不易被干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美国制成双平面主动式声自导鱼雷(又称反潜鱼雷),它可在水中三维空间搜索,攻击潜航的潜艇。一九六零年,美国又首先研制出“阿斯罗克”火箭助飞鱼雷(又称反潜导弹),它由火箭运载飞行至预定点入水自动搜索、跟踪和攻击潜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鱼雷采用了微型电脑,改进了自导装置的功能,协强了抗干扰和识别目标的能力,其航速已提高到90─100公里/小时,航程达4.6万米,尽管由于反舰导弹的出现,使鱼雷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它仍是海军的重要武器。特别是在攻击型潜艇上,鱼雷是最主要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