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章 见招拆招(再次五千字大章) (第2/9页)
沈树人在最初的生疏之后,也很快适应起来。 而张煌言并不知道姑父和表弟有什么计划,他只是临时得了沈府管事的请托,要他帮衬着拖住表弟和郑鸿逵一会儿。 好在他也是个机灵人,也不多问,很快就跟郑鸿逵谈笑风生起来,极大地减轻了沈树人的应酬压力。 尤其张煌言还有些武艺,跟郑鸿逵这种武官聊天时,并不会摆文人的架子,让郑鸿逵也生出几分知遇之感。 沈树人见情况一切可控,总算是放松下来。随后,出于第一次进勾栏的好奇,他很快便真的被台上的昆曲吸引,饶有兴致地欣赏起来。 明末的勾栏也分三六九等,那些关起门来唱私戏的,尺度就大一些,多有皮rou交易。而这种给文人敞开门做堂会的场子,则更像是后世的戏园子。 只不过明朝不存在“卖票看戏”,这种堂会都得先有一个恩主,肯付包场子的钱,攒好了局。然后以文会友,让别人蹭戏。 蹭戏的也不完全白漂,多少会拿几个钱给唱曲的打赏,但不强求。 君子言义不言利嘛,卖票就俗了。 今天是张煌言包的场子,所以他们几个都在二楼雅座,而蹭戏的都在楼下大厅。 此时此刻,楼下几个姐儿正在卖力演唱,她们身段长相一般,唱腔倒是颇为婉转凄切,看得出来这场子档次不高。 沈树人稍微听了一会儿,听出貌似是唱的本朝已故jianian臣严嵩的黑段子。 这出戏实际上是有名头的,叫《鸣凤记》。乃万历初年、太仓本地文人王世贞所创作,所以在当地被表演得非常多。 尤其是今天这种正经的文人雅集,不适合唱yin词艳曲,就更喜欢选针砭朝政的戏了。 可惜沈树人文化不够,不太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