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路带盐人_八十三、栖霞筑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八十三、栖霞筑基 (第3/7页)

栖霞山顶改建工程,花费最多的还是在引水上山。

    若是以修行手法,引水上山自然是布阵,若是在灵气微弱的古代,那就穷尽人力怕也很难成功,而身在现代,商秋长也没有拘泥于仿古,而是动用了科技手段,引长江入山。在栖霞靖庐中共设有九处泉眼,水源皆是从长江引上山,溪流往来,密如织网,潺潺不绝,循环往复,复归长江,水流一活,灵气自生。

    商秋长以泉眼和水流布置灵阵的手法,让吴万里叹为观止,深受启发。眼见得自己亲自施工兴建的水道,建成通水之后,山顶就浮起一层灵气薄雾,空气都倍觉清新,吴万里顿时为其中隐藏的将灵阵化入建筑的道理而着迷,深感获益匪浅。

    然而,吴万里其实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整个栖霞靖庐的点睛之笔,恰恰在“栖霞靖庐”这个名字,和山门上悬挂的匾额上。

    靖庐自古就是道门高士修行之地的称呼,中有三十六靖庐之说,具是古代高修驻身修炼之地。所以栖霞山顶敕封给商秋长之后,商秋长就决意将这第一个属于自己的修行之地称为栖霞靖庐。

    自从点破蛇女白璃不可姓应之后,商秋长对于“名”与气运的关系就有了更深的领悟。栖霞山虽然灵气盎然,但毕竟临近大城,山势不够雄阔,妄称“洞天”“福地”,便如想要直化应龙的白璃一般,反而要被名字压住。而靖庐一称,在古时往往是因为有高修驻足修行而得名,不过是静室之意,商秋长权衡再三,觉得自己虽然不算高修,但是在灵潮复苏之时,占得靖庐一称,应该不算狂妄。

    栖霞靖庐的山门虽然仿古而建,但所用材质都非灵材,上面的匾额请了当世一位真正德高望重的书法大家,却也并非修行中人。但是匾额悬挂,特地留作了最后一步,等到一期工程完工,将匾额高悬之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