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43节 (第6/6页)
只是宰相之一的时候,她对公文的喜好尚不能明显影响到所有署衙。 可如今她做大司徒都已经九年。她偏好的公文形式,就渐渐变成各署衙更多使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皇帝明显也更看重此等公文—— 少浮词陈调,多简洁之语,更要多具体的实例和数据。 于是铸币署也完全不绕什么弯子,开始直接汇报铸币的成本: “鼓铸钱币,铸一钱的成本大抵如下:需运铜、铁,矿悉在外地;另有物料火工之费;若稍加工铁钱牙样,则费一钱之用,始能成一钱”。[1] 也就是说,花一个铜钱的成本,才能铸造一个铜钱。 其实就算‘无利润’,还都多亏了这些年冶炼技术有所进步,才能达到铸币基本持平,之前基本都是亏本的! 姜握倒也不意外:之前她研究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就看过苏辙所作的《与王介甫论青苗盐法铸钱利害》,里面就明确写过,官钱‘大率无利’。 到了后来,更是拉胯成了‘坑冶尽废,每铸钱一千,需用本钱一千四百’。[1]。 姜握还在想宋朝,就听库狄琚开口了:“不对,若花一钱造一钱,朝廷还是赔本的。” 她开口说完,铸币署的署令一愣:“库狄尚书何出此言?” 如今库狄琚已然是兼任工部尚书—— 正式接到这个任命,收到工部尚书鱼符的那一日,库狄琚还忍不住去与姜握道:“当年大司徒不得不辞相位,离开京城去做巡按使。” “当时我心中日夜担忧,恐朝上有人借工部之手,要吞并了城建署。”当时的工部尚书也倾向于东宫太子李弘,在城建署营造之事上,多少会为难一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