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33章 (第2/3页)
真骨贵族来说,这帮子士子不过就是乡下土包子,血统低贱的下等人,他们办书院什么的根本无所谓,只要不让他们出仕就掀不起风浪。 不过事情还是慢慢发生了变化,到了至德三年的年底,新罗的几十座书院已经拥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作为东亚文化圈的国家,新罗普通百姓对于读书人是非常尊重的,更不要说这些都是曾经在大唐学习过的读书人,就算是全作焕这种肚子里没多少墨水,实际上在大唐混日子的家伙,返回新罗之后也人模狗样的当起了书院的山长,成了十里八乡最被人尊重的“读书人”。 除了招收有读书潜力的种子之外,全作焕的书院还联合周围的几家书院,办了一家名为《新罗新说》的报纸。 新罗朝廷确实非常落后,并没有意识到报刊这种东西的重要性,并没有对《新罗新说》这份报纸有多大的警惕。 在新罗朝堂上的那些“大”人物,更喜欢阅读大唐的报纸,如今海运发达之后有人花费重金从大唐沿海城市购买各种报纸,然后高价卖到新罗来,在新罗金城的达官贵人那边是供不应求。 不过这些都是和普通百姓无缘的,《新罗新说》更像是一份市民阅读的报纸,因为价格低廉,阅读门槛很低,很快在新罗流行起来。 甚至在新罗的首都金城,每一期的《新罗新说》一印出来,就迅速抢购一空。 除了金城之外,《新罗新说》在另外两个城市也受到了欢迎。 一个是新罗南道最重要的港口仁川,在大唐强行租借了仁川之后,这座北方最优良的港口迅速发展起来,成了东北亚的物流基地,如今每天进出仁川港口的船只数量惊人,也迅速在仁川诞生了码头工人这个群体。 工人一起吃饭,一起干活,需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